7月27日,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“智慧中信·共创新可能”科产融创新发展论坛上,中信智库发布《AI新纪元:砥砺开疆 智火燎原》AI+产业发展深度研究报告。
中信智库专家委员会主任,中信建投(601066)证券党委委员、执委会委员武超在当日论坛上介绍,报告长达40万字,500页的篇幅,内容贯穿AI垂直产业链核心环节,从底层算力基础设施到中层大模型技术迭代,再到终端应用场景落地,实现软硬件研究全链路贯通。报告全面拆解AI模型、应用与算力,勾勒了AI新纪元产业图谱,立足全球最新AI大模型演进趋势,以全球化视野系统解码全球人工智能产业最新发展脉络,全方位挖掘横跨软硬领域的人工智能产业投资机遇。
更强大、更高效、更可靠
武超指出,AI大模型继续向更强大、更高效及更可靠的方向发展。
具体来看,一是参数量规模扩大性能提升依然有效;二是后训练部分强化学习明显提升了大模型的推理性能;三是模态融合越来越丰富,原生多模态较好地解决了输入延迟等问题;四是迈向AGI核心任务之一是拓展能力树,大模型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;五是实时数据集成和检索增强生成;六是合成数据极大地扩充了数据范围。
时至今日,美国依然在探索更强大模型上具备全球领先性。而中国企业在算力受限的情况下,在更高效上做到了全球领先。
进入2025年,大模型的应用落地进程呈现显著加速态势。ChatGPT 用两年零一个季度的渗透率大致对应PC互联网10年的渗透进度,AI大模型对产业的渗透速度超过此前互联网革命,并且其展现出来的商业化潜力和付费意愿也超过传统应用。
推理需求带动算力需求爆发
多模态商业化进展快,国产AI视频与海外模型各有千秋。应用上, C 端聚焦社交娱乐(如快手可灵的视频特效),B端侧重营销素材与商品图创作(如美图设计室),专业领域(如影视制作)通过AI降本增效显著。
据不完全统计, 2025年上半年有全球有超30款多模态模型更新或发布,其中超75%为国产模型。国产模型尺寸上均支持多种规格;时长上国产可灵达2分钟,部分推理更快;效果上国产多次登顶全球榜单;使用门槛上,国产多端可用、价格更低。
推理需求带动算力需求爆发。一是各家互联网大厂纷纷加速AI与原有业务结合,核心是用户数量大幅增长,如Google搜索和AI结合;二是Agent,Agent 执行一次任务平均消耗token达到10万的量级,大幅超过AI搜索单次问答token消耗,2025年是 Agent 元年;三是多模态,一分钟视频的生成token消耗基本在10万token至百万token 量级。
具身智能商业化加速落地
容错率与复杂度决定B端各场景AI应用落地顺序。从高容错、单一任务的AI+编程场景到低容错、高复杂度的具身智能/AI+制药场景,AI应用尚需一定时间周期。
中美是全球AI编程领域的领先者,但二者的技术路径有所差异。美国在通用性、准确性、商业化、开发者体验方面更具优势;中国在本土化、行业场景、价格方面具有一定优势。
复杂度不高但容错率低的如金融领域,AI有效降低了传统组织转型中的高协调成本,实现自下而上的变革驱动。AI作为“认知杠杆”,推动金融机构从流程自动化向数据驱动的智能决策跃迁。
复杂度高、容错率低,典型场景如具身智能。目前机器人大模型训练方式已开始向端到端大模型+世界模型(物理规则建模)发展配资股配资,同时模态能力也越来越丰富,从VLM过渡到VLA,典型的是Gemini Robotics( 2025.3)已实现视觉—语言—动作( VLA)三模态深度融合,推动机器人从感知理解走向高频执行。目前具身智能大模型仍有数据集不够、思考跟不上运动、缺乏生态等主要痛点,但随着合成数据使用、模型持续迭代,未来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。随着大模型快速迭代、供应链快速降本,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具身智能商业化将加速落地。
第二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